English

着力培养高级外语人才

1998-07-08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史美圣 本报通讯员 支卫兴 我有话说

戴炜栋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1940年生,上海市人。1962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。历任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、对外经济贸易系主任、副院长、常务副院长。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、党委书记。著有各种著作10余部。由他主持制定的“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”,通过一系列全国性测试所取得的数据,对基础阶段任务、阶段划分、课堂设置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和教材进行了专门研究,体系完整、内容翔实,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很高评价。曾荣获1988年度“国家社科基金奖”、1989年“上海市教学科研特等奖”,1990年“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”。

改革开放以来,上海外国语大学为适应新形势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,积极进行教学改革。经过十多年的摸索、实践,终于走出了一条新的教学路子,取得了一定的成绩。最近,记者访问了该校校长、党委书记戴炜栋教授,请他就上外转变办学方向,培养复合型人才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。

戴炜栋教授说,我校自开办起,一直是一所专业结构单一,以学习语言文学为主的纯外语类高校。这种状况持续到十一届三中全会。八十年代初,我校当时的党委领导班子一班人,审时度势,及时地组织全校师生员工进行学习、讨论,并形成共识:在改革开放形势下,我们的教育一定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,遵循邓小平同志“教育要三个面向”的教导,改革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,走新的教学路子。从1983年起,我校陆续增设了国际新闻、国际贸易、国际经济法、国际文化交流(对外汉语)等新专业,使上外由单科的外语院校向多科性应用学科外国语大学方向发展。这项改革创了外语院校的行例。经过十多年的摸索、实践,证明这一办学方向的转变是及时的,必要的,走这条多科性应用学科的外国语大学的新路子也是正确的。

接着戴校长告诉记者,为适应这一办学方向的转变,上外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。如在1984年该校就开始了教师的梯队建设,为加强学科建设,培养学术带头人,并为学校战略性转机和发展提供了契机。1993年,该校在国家教委和上海市委、市府的领导与支持下,率先试行了招生制度的改革,极大地提高了办学效益。1994年为使学校在面向全国招生的基础上更好地为上海市经济建设服务,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建上海外国语大学,这对该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1996年4月和6月,上外顺利通过了国家教委校园文明评估的“211”工程预审。戴校长说,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员工办学的积极性。

复合型人才的培养,对一所原专门从事外国语言文学教学的学校来说,开始时遇到诸如师资、教材、图书资料等各种难题。对于这方面的问题,戴校长向记者谈了解决的办法。他说,关于师资,一是我们把原是我校的留校毕业生通过有计划的培训,再把他们送到国外去进行针对性的培养,让他们去掌握当今世界最新的动态和知识。由于目的明确,同时派出去的教师责任感也较强,所以大多数教师都不孚众望,学成归来担当了新开专业的大多数课程;二是不拘一格地从社会招聘我校急需的专门人才。经过几年不断的努力,我校的新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走过了这样一段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过程。关于教材,我校对原有的各种语言、文学教材进行了改革,用近20年来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学领域里的最新科研成果来取代陈旧的内容,编写了一批内容新,质量高,能充分反映学科领域新成果的教材。针对部分语种的毕业生经常使用第二外语的情况,我校率先实行了外语专业的双语教学,使学生能掌握两门外语,一人可抵两人使用。我校学生在每年外语专业考试中总是名列同类院校的前茅。如1997年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,我校英语学院参考者通过率为100%,我校经贸学院参考者也达98%;八级考试中,英语学院通过率达98.6%,经贸学院为89.5%,均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分数线10个百分点以上。对于语言类学生,学校要求他们自二年级开始辅修商务、新闻、广告等专业课,到毕业时每个学生多学了12门辅修课,这对他们就业是极有竞争力的。现在我们的毕业生外语基本功扎实,又懂专业,知识面也较广,受到社会上广泛的好评。

谈到上外下一步的改革、发展思路和定位,戴校长说,当前,在深化教学改革,充分发挥我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色方向,我们要做的工作有:首先,对已开设的新专业要积极采取措施巩固提高,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仍然通过送出去、请进来的办法引进一流的教授与专家来充实我校的师资队伍。其次,在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人才过程中,继续打好学生的基本功,并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,提高教学质量。然后,在实行主辅修课同时,尽可能多地开设一些选修课和专题讲座,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。最后,继续实行弹性学分制,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,走出一条新的培养人才的路子。我们有决心,有信心加快外语教学事业的发展,迎接21世纪的到来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